精神分裂特技演員勇敢公開病情 籲社會接納同路人

社會

發布時間: 2017/09/06 06:00

最後更新: 2017/09/06 11:46

分享:

分享:

精神病患者總被貼上負面標籤,令他們寧願隱瞞病情、忍受精神折磨,也不願承受社會歧視目光。本港現時約有4.9萬人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等嚴重精神病,並有每年上升趨勢。

勇敢公開承認自己患精神分裂的美國特技女演員Rachel Star Withers,專程來港參與「擁抱精神健康」快閃活動,她坦言,自小與幻覺共處,經歷「怪物」折磨、自殺、被無理解僱等等,最終選擇接受自己、勇敢面對疾病,她呼籲社會接納精神病患者、不要戴有色眼鏡看待。

現年32歲的Rachel,在鏡頭前不斷挑戰自己對恐懼的底線,自學及苦練成為特技演員,例如用胸部連續壓爆20罐汽水、在釘床上做拱橋、吞劍等,更曾親吻一條約4米長的鱷魚,令人歎為觀止,吸引電視台購買她的演出花絮。Rachel外表開朗,但原來在她成長過程中,飽受精神分裂的折磨。她憶述,自小經常看見怪物:

它有一個可怕的頭,沒有身體,臉上掛著邪惡的笑容,夜晚在我的臥室角落或床邊看著我,令我害怕得完全不敢移動,心中充滿恐懼!

Rachel曾出書講述自己如何對抗精神分裂,圖中是她繪畫經常看見的「怪物」。(受訪者提供圖片)

當時Rachel以爲每個人都會看見,但中學時,她與朋友分享自己的經歷,卻沒有人明白她在說什麼,而父母初時覺得她只是想像力豐富,但Rachel經常自言自語,令他們察覺到女兒有些「不正常」;其後她入讀教會學校,有人嘗試替她驅魔,但完全沒有成效。

Rachel形容,當時感到很抑鬱,經常聼到一把聲音對她說一堆很負面的東西,例如「你好醜」、「你好蠢」、「無人會愛你」等等,她遂把自己困在家中,更曾三度尋死:

我會不斷扻頭埋牆,直至流血,用刀𠝹臉和胸,即使出夜街可能會有意外或被襲擊,也覺得沒有所謂!

公開承認患有精神分裂的Rachel自小與「怪物」共處,飽受精神折磨,最終靠個人意志及家人朋友支持才走出抑鬱的深谷。(梁偉榮攝)

直至20歲初,Rachel感到抑鬱已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故主動求醫,被確診患上精神分裂,之後曾接受不同治療方法,但有不少副作用,例如變得肥胖、脫髮等,最後透過腦電盪療法(簡稱ECT),才大大緩和抑鬱情況。

然而,不斷的治療沒有令怪物消失,它仍然存在Rachel的世界中:

這些幻覺不會消失,我唯有選擇接受及習慣它們的存在,才能回復正常生活!

在連串的努力下,Rachel成功「接受及習慣它們」,目前除了從事替身和特技工作外,還是健身室員工和模特兒課程指導,但她也曾因病況在職場上慘遭歧視;她憶述,曾在一間健身室工作時,向她視為「朋友」的同事透露自己患精神分裂,最後這位「朋友」告訴了老闆,他們因而覺得Rachel不可靠,所以把她解雇了。

Rachel日前參與宣揚「擁抱精神健康」的快閃活動,希望借歌曲「What Makes You Beautiful」及舞蹈,喚起港人關注精神健康。(梁偉榮攝)

Rachel認為,社會對精神分裂的負面印象太深,上網搜尋「精神分裂」,總能找到一堆殺人狂魔的資訊,因此她約在10年前,在YouTube公開分享自己患病經歷,藉以鼓勵同樣面對精神分裂困擾的患者,勇敢面對疾病,及早接受治療:

精神分裂患者不是孤軍作戰,這個世界是為你而建,只要你願意作出調整,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執行委員兼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貴楊指,每100個港人,約有1個人患有精神分裂,可來自遺傳、生活壓力、環境因素等,主要與腦部多巴胺分泌過多有關,令人產生思緒混亂,並估計Rachel患有最常見的「妄想型」精神分裂,並有情緒病跡象,產生被逼害、思想行為受他人控制等妄想,若拖延求診,會日漸影響工作能力及自我照顧能力。

陳貴楊醫生(左)指精神分裂患者需及早求醫,否則會影響其工作及自我照顧能力;圖右為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以及Rachel(中)。(梁偉榮攝)

現時社會對精神分裂症仍存有不少誤解,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黃宗保及陳貴楊醫生歸納以下三大常見謬誤:

1. 精神分裂患者只是撞邪?

精神分裂的患者會產生一些不正常、脫離現實的思想及感官,出現自言自語、哭笑無常、甚至裝扮古怪的行為。

黃宗保:不少患者家屬以爲出現精神分裂病徵只是因爲撞邪或做錯事,選擇「以自己的方式」先處理,結果延遲求醫,令康復機會大大減低。

陳貴楊:曾有病人出現精神分裂病徵已有一、兩年,但其家人卻選擇帶他教會、飲聖水、找茅山師傅飲符水,不但無助改善病情,更會影響其社交能力。

2. 精神科醫生只會為患者打「懵仔針」?

陳貴楊:第一代精神科藥物會產生較多副作用,例如令患者感到疲累、呆滯、手震等,但現時使用的第二代精神科藥物副作用相對較少,有些新針劑更可數個星期至數個月才打一次,令他們較清醒及可正常對答,穩定病情。

3. 病情好轉可減藥 甚至停藥?

陳貴楊:精神病與傷風感冒不一樣,不是服用一個療程的抗生素便可以康復,需要持續依靠藥物控制腦部多巴胺分泌,患者停藥後第一年復發機會達7至8成,第2年更高達9成以上,建議患者康復後也要繼續服藥。

【延伸閱讀】思想搭錯綫疑心重 精神科醫生分析思覺失調治療方法

【延伸閱讀】解開精神科醫生的工作疑惑 一天見多少個病人?

【延伸閱讀】別人說精神病人太瘋癲 醫生:他們不是危險人物